蜀侩形态特征:常绿小乔木,高可达8m,树皮褐灰色,条裂,枝条排列疏松,分枝自下而上渐短,树体塔形,大枝向上或略向下弯曲,小枝长而直,向上伸展,四棱形,近端呈圆形,全为鳞叶,鳞叶在小枝上交互对生,紧贴小枝,偶见

产地分布:为中国原产种,主分布于四川岷江、金沙江、雅砻江流域及康定一带,甘肃也有,可生长于海拔3200m以上之山地,目前长江流域或黄河流域一带多引进栽培,生长表现良好。
生态习性:为阳性树种,喜光,耐寒,生长快速,不耐{156-0548-1067潘经理}水湿,对土壤的要求不严,以温暖湿润之气候和深厚肥沃之土壤生长为良好。

蜀侩简介: 树皮红褐色,纵裂。小枝扁平。叶鳞片状,小形。雌雄同株,球花单生枝。球果近卵形。种子长卵形,无翅。侧柏喜光,但幼苗、幼树有一定耐荫能力。较耐寒,抗风力较差。耐干旱,喜湿润,但不耐水淹。耐贫瘠,可在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壤上生长。生长缓慢。寿命极长。播种前种子可用温水处理。育苗方式多用床式或大田式。一般春季播种,播后约10天幼苗出土。主要造林地多选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地阳坡、半阳坡,以及轻盐碱地和砂地。